隨著科技進步,AI漸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我們免不了會思考「會不會有一天工作被AI取代?不會消失的職業?」,要走到幾乎所有的工作都被AI取代那一天可能還非常遙遠,不過歷史上的確有一些由於科技進步而被機器取代的行業,或是因此而被遺棄的工廠,我們可以藉著當時首當其衝的勞工們寫下的歷史來預測可能會需要面對的未來。
目錄
1.曾經因製鋼業風華的揚斯敦鎮
人們曾以為不會消失的職業
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揚斯敦鎮,20世紀時此城鎮的製鋼所帶來了極大的成功,為當地賺取的不只是財務上的豐盛,當時的楊斯敦鎮居民比美國其他城市擁有平均以上的高收入,甚至被稱為美國夢的典範,是許多人的憧憬。
隨著工廠消失而需求減少的就業機會
二次世界大戰後,鋼鐵製造逐漸轉往海外,楊斯敦鎮開始面臨經濟困難的窘境,1977年以楊斯敦鎮為據點的鋼鐵商「Youngstown Sheet & Tube」宣布停止製造,那之後不到五年的時間,居住在楊斯敦鎮內的勞工就有五萬人失業。
失業人數增加衍生的社會問題
從原先人們擅自認為不會消失的職業到消失瓦解,楊斯敦鎮對於突如其來的變化措手不及,在經濟上造成了無法應對的混亂,在居民心理上、文化上的崩壞也猝不及防,隨著整個城鎮落入不景氣中,虐待、自殺事件也與日俱增,心理健康中心接到的案例在十年之間就成長了三倍,甚至在1990年中期建造了四所監獄。
2.沒有正解的難題
楊斯鎮州立大學教授約翰‧魯索(音譯)表示「楊斯敦鎮的故事事實上也是美國整體的故事,因為這是一個非常確切的實例,呈現出當人們失去工作的時後,當地文化性的連結將一併被破壞,而文化性的崩解帶來的衝擊將比經濟所帶來的崩解還要更具破壞性。」在工業上來說,或許沒有所謂的不會消失的職業。
持續毫無止盡的科技進步
據經濟學者表示,觀察現今美國的勞工市場資料會發現隱藏在週期性景氣恢復循環深處的警訊,而這樣的資訊會隨著「Google自動車、Amazon無人機配送」透漏徵兆。
事實上「隨著科技進步,未來機器將奪去人們的工作」這樣的未來預想圖並不是嶄新的思想,早在1930年前後引起世界恐慌的時期,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曾推測「2030年在科技進步下,每周的勞動時間會降到15小時以下,而人們則可以享受豐富的休假時間。」
第31任美國總統(1929-1933)赫伯特·克拉克·胡佛曾談到,在任期中收到帕洛阿爾托市長的來信提到「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我們的文明將面臨像是科學怪人般的怪物攻擊」。
其他像是隨著產業革命,機器普及後被迫面臨失業風險的收工業者、勞工們發起的「盧德運動」也是因為人們深怕「被機器奪去工作的未來」的抗議運動。
對於將面臨的未來沒有相應對的絕佳方案
實際上,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艾利克·布里紐森(音譯)教授曾斷言「生產性的提升及僱用率的降低是因為科進步而來」,而對於現代人來說「科技進步太迅速,人們的技術及組織尚未能跟上腳步」為問題所在,與其說找到不會消失的職業,不如說:人們必須記得不斷自我提升,讓自己成為不被取代的存在。
當然,隨著電腦技術進步計算單價當然會下降,或許因此使生活必需品或奢侈品單價也下降,不過依約翰教授觀點來看若人們「失去工作將引發文化性的崩壞」,隨著機械的發展將引來更大規模的失業潮,人們會面臨目前為止從未經歷過的大規模社會變化,這樣來說「維護由人進行的工作」顯得極為重要,由大環境一同設立不會消失的職業也是一種思維。
只不過這與艾利克·布里紐森教授的見解對立,另外也有與經濟學者羅伯特·大衛·阿特金森一樣主張的思想「科技在宏觀視點來說並非為了破壞雇用體系而來,而將來也會是如此」。
參考網站
├Gigazine
└A World Without Work – The Atlantic
延伸閱讀:
└我在黑心企業的生存法則,該如何面對討厭的惡劣職場?
[結語]
當所提供的服務不再被需要勢必會面臨被淘汰的局面,我們會想問到底哪些是不會消失的職業?事實上不僅是因科技進步,AI逐漸奪取人們的勞動就業機會,在疫情爆發下我們也能切身感受某些行業的沒落、消失,在被迫失業的社會裡,失業可能會帶給人們始料未及的社會問題,既然我們無法改變大環境,無法阻止科技的進步,也只能找尋不被取代的出路。思想,你擁有的能力是否能面對將來的科技進步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