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者Robin Hanson表示企業經營是集結所有沒效率要素的存在,並指出了10幾項象徵性的問題點:在面臨危機時才有爆發性成長、總是存在著多餘的人員、不易於報告的環境、絕對服從的潛規則、高薪CEO、數不清的會議、主管過度的干涉、吹牛者才會被獎勵、不大被採用的在家辦公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下,許多企業仍舊執行在家工作、遠端辦公的工作模式,在這當中「課長」也就是管理職的人們正面臨不同的管理環境,必須要採取不一樣的管理法,今天來分享日本書籍「課長2.0」當中提到的建議。
當今人們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已經越來越熟悉「在家工作」「遠距辦公」的新形態工作模式,今後會有更多幫助大家輕鬆工作的方法被發掘,忙中偷閒研發的技巧也是讓人們產出工作效率更好的妙計溫床,無論是否在螢幕前面,在家工作可以slack保持上線,完成任務還是最重要的事,不過有五個偷閒技巧。
要像伊隆·馬斯克一樣超時工作,像是一天當兩天用,想讓自己像是進入一個不同的時間流裡,使自己每週工做80小時以上卻又不疲憊、不困倦,秘訣並不是需要擁有極高的時間管理能力或是擁有超能力,而是從事使自己可以享受在其中的工作。
不是每一份工作都可祕密地轉為工作自動化,拜疫情所賜,居家辦公、遠端工作執行的機率變高的當下,讓我們有免去通勤的「空出的時間」,且更高的工作效率儼然是未來的工作趨勢,為了得到這些時間或許開始構思自己工作可以自動化的方法是一個很好的動機。
周休三日的工作制度分析,歐美已經有企業漸漸導入這樣的工作制度,研究顯示周休三日不單是可以提升員工生產性,也可以使員工多方面更加健康,幸福指數提升,也可以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就是男女都可以有更多的育兒時間分擔家務,減少彼此在職場上的差異性,也減少薪資上的差異性,促使男女 薪資平等。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顯示一般人的健康工時為一周39小時為極限。工作並未如期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減少,2002年的調查中在下班後仍舊進行E-mail確認的人在10%以內,而現今因著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的科技工具,據說有50%人會在睡前確認E-mail。
你每周工時多久?是否有不自覺每天都加班的習慣?日本對於40歲以上工時長短與認知能力影響的調查顯示,一周勞動時間若超過25小時將在認知能力上帶來惡性的影響,認知能力變差當然也會影響到工作的表現,所以40歲後的你應該要避免加班生活。
瑞典實驗實際執行每天工作6小時。雖然得知對於個人來說,將每日的工時降到6個小時可以減輕壓力,並給企業帶來生產性提升的優點,卻也浮出另一項問題,就是人事成本開銷卻因此提升,為此,許多企業遲遲不敢輕易導入,不過這並不是無法克服的問題。
調查顯示日本人是世界上睡眠時間最短的一群人,長時間工作成為常態的公司被標上「黑心企業」視為一種社會問題。CNN報導指出,還要再加上擁有休閒空間才能賦予人們有更多創造性能力,因此將來可能會有「每週工時15hr、22hr制」或是「每年工作6個月勞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