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育兒之餘往往忘記需要照顧自我內在需求的父母親,其實真正有照顧到自己才可以讓所有一切順利運轉,包含工作的升遷、晉升,孩子的養育、家庭,照顧自我內在需求是所有的基底,必須要刻意切割出來去安排並執行,並且在執行中不需要感到內疚。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顯示一般人的健康工時為一周39小時為極限。工作並未如期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減少,2002年的調查中在下班後仍舊進行E-mail確認的人在10%以內,而現今因著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的科技工具,據說有50%人會在睡前確認E-mail。
你每周工時多久?是否有不自覺每天都加班的習慣?日本對於40歲以上工時長短與認知能力影響的調查顯示,一周勞動時間若超過25小時將在認知能力上帶來惡性的影響,認知能力變差當然也會影響到工作的表現,所以40歲後的你應該要避免加班生活。
無條件基本收入是指每個成員皆可定期領取一定金額的金錢,以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需求的制度,當人不需要煩惱吃、住的時候還會想要去工作嗎?如此的生活上會有那些不同呢?所有的基本開銷都由政府無條件供給的狀況,會不會減少我們許多煩惱?是不是會讓我們有更多時間、精力去處理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
瑞典實驗實際執行每天工作6小時。雖然得知對於個人來說,將每日的工時降到6個小時可以減輕壓力,並給企業帶來生產性提升的優點,卻也浮出另一項問題,就是人事成本開銷卻因此提升,為此,許多企業遲遲不敢輕易導入,不過這並不是無法克服的問題。
調查顯示日本人是世界上睡眠時間最短的一群人,長時間工作成為常態的公司被標上「黑心企業」視為一種社會問題。CNN報導指出,還要再加上擁有休閒空間才能賦予人們有更多創造性能力,因此將來可能會有「每週工時15hr、22hr制」或是「每年工作6個月勞動機制」。
如何在不仰賴咖啡因的狀況下揮別睡魔帶來的困擾呢?午餐後的困倦或是下午點以後容易感到精神不濟的狀況,可以藉著生活習慣的調整來得到改善,包括午餐減少碳水化合物,注重補中水分、站著工作或是香氛對策、前一晚脫離手機,早點就寢等等各式方法。
我們在疫情後被迫開始居家辦公漸漸浮出一些我們沒辦法忽視的問題點:運動不足、久坐引發肥胖、腰痛問題;眼睛疲勞;無法立即向主管、同事提問問題感到煩躁;工作無法順暢地進行。當中還有一項是:由家人引起的壓力。針對此項,西多醫師建議設立一些原則來應對。
養成好習慣可以改善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平常的生活中就安排「紓壓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有限的假期一次休完並不會給予我們充足的休息,人們必須善用平常的假日「歇息」以得到有效益的壓力紓解,養成平日就給自己紓壓的習慣才是有效益的「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