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使人們開始重新定義工作在生活中扮演的腳色,在歐美掀起一股大量離職潮,並同時崛起的「安靜離職」概念,許多企業對此概念抱有警戒心,甚至非常頭痛,憂心員工因此怠惰偷懶影響工作效率,不過事實上「安靜離職」概念是勞資雙贏的一個選擇,員工可因此更健康、更有良好的生產性。
逐漸在美國流行的「安靜離職」(或「寧靜離職」)英文的「Quiet quitting」,那是一種新的工作型態嗎?或是悄悄的準備離職呢?「安靜離職」不是一種不工作的行為,也不是一個實質離職的舉動,而是一種心態上的轉換,讓自己不再為工作付出過多努力。
隨著疫情大爆發,許多企業紛紛轉為遠端工作、居家辦公,微軟(Microsoft)認為「新冠肺炎已經永久的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及學習型態」,並在2022年06月24日的報告中提到疫情後的職場營運成功新指標為「employee thriving(員工繁榮)」。
隨著科技進步AI漸漸現身職場,我們免不了會思考「會不會有一天工作被AI取代?不會消失的職業有哪些?」,回想在歷史上因科技走向產生的勞工問題,藉著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揚斯敦鎮鋼鐵製造走向熄燈,從令人嚮往的城鎮到需設立四所監獄的景況,城鎮所面臨的問題讓人思想,未來我們可能將要面對的問題。
每天被不斷增加的代辦事項追跑嗎?為了提升專注力、生產性及工作效率,身體機能的調整及強化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參考國外一篇文章為各位忙碌的上班族整理出一份提升專注力及生產性的技巧,特別是居家辦公、遠距辦公型態,可以自己規劃時間的各位。
在周日接近尾聲的時候,許多人會進入某種憂慮,害怕周一的到來,英文中也有這樣的一詞「周日的恐懼(Sunday scaries)」,國外的專家整理出三個方向幫助大家戰勝「周日結束恐懼症」,將工作告一段落、準備可以讓自己期待的下個周末行程並釐清自己的恐懼因素。
你在幸福職場嗎?日本一項研究調查顯示,幸福感程度高的員工創造力可提升三倍,生產性則可提升31%且帶給公司增加收益37%的正面影響。並分析出各個年齡層在遠端工作、居家辦公後所感受到的不幸因子,提醒企業,員工的幸福度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收益,為此可進行哪些部份的改善、調整。
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先生的書籍內容擷取,有關消除人們感受到「很麻煩」的想法是有技可循的,以科學的角度,使用正確的戰略計畫,藉著習慣、姿勢的調整,使身體內部分泌的賀爾蒙、激素改變,進而使大腦所接收到的資訊被調整,幫助我們可以更加專注於工作上,提升工作效率並工作品質。
2018年Google 表示正在研發一款新型的AI「Google Coach」,協助人們由運動、飲食控制等來擁有更健康的生活。「Google Coach」不僅是紀錄人們每天的身體相關數據,也提供符合個人的健身行程以及飲食建議並服用藥物的時間等打造專屬健身計畫,是屬於個人的健康教練。
英國企業諮商師同為貝德福德大學教授表示,令人感覺無限自由的彈性工時工作型態其實走錯一步可能成為24小時隨時待命的工作型態,反而容易帶給人們負面的影響,不僅會使身體承受更大的壓力,也會影響人們無法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也是引發心臟等身體疾病,是不可忽視的問題。